从青丝到白发,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奉献;退休后,他们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发光发热,描绘出无限夕阳美景。如果说,四月是一季澎湃凉爽的春雨,那么,五老精神就是季雨里最温暖的阳光;"荣誉勋章""人民教育家""人民楷模"……,当一缕缕阳光映亮天空时,五老精神已逐渐持续引起全国人民关注,让我们携手走进中国敬业奉献文化去读懂中国,汇集五老精神,讲好他们的故事;弘扬五老精神,致敬五老!
我们赞美敬业奉献的劳动者,这是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们;那何为“五老”?在我们心里“五老”是老干部、老战士、老专家,老教师、老模范的代名词。忠诚敬业是广大“五老”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,关爱后代是“五老”精神的对孩子们满怀深情和爱心及舐犊情深的特征,务实创新即是“五老”精神的执着追求,无私奉献是广大“五老”退而不休,为下一代不顾年高、不图回报的无私行动,奉献始真诚、自愿的纯洁高尚精神境界。他们尽其所能的发挥余热,用实际行动自觉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。所谓“五老”,就是一群不忘初心的青年的延续,他们是时代的推进者,也是自身初心的接力员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上,他们始终领跑于青年,为青年指引前进的方向。“五老精神”永垂不朽,作为灯塔,映亮我们成长的路,伴我们长行,时刻提醒我们:不忘初心跟党走,奋发向上新征程。
不忘初心,用半生深耕瓜田,助农致富
何谓初心?在我看来,就是一个人在成人长大时的承诺和信仰。“老牛自知夕阳晚,不用扬鞭自奋蹄。”新2会员管理端10888的李国申老教师,在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,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,为我国乡村扶贫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、一份力。李国申老师青年时响应国家号召,他相信,农业科技是解决乡村贫困的重要途径,而西瓜这种易于种植、收益较高的作物,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选择。因此,他深入研究西瓜育种方向,近半个世纪以来,他始终在育种第一线深耕,研究成果更是惠及一方百姓。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退休后的李国申老师,依然没有停下脚步。他积极参与五老活动,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,帮助贫困乡村进行西瓜种植和育种。李老师常常深入贫困乡村,亲自指导农民种植西瓜。他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育种技术,从选种、播种到田间管理,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。他还帮助建立了多个西瓜种植示范基地,通过示范效应,带动更多农民参与西瓜种植,实现增收致富。李老师常说:“只有农民富裕了,乡村才能真正振兴。”李国申老师不仅注重科技扶贫,还致力于农业科技的传承和创新。在他的倡导下,许多年轻的农业科学家也加入到乡村扶贫的队伍中来。李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,激励着新一代农业科学家不断创新、不断前行。他在示范基地开展各种培训班和技术交流会,将最新的育种技术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农民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。此外,李老师还与多所农业高校合作,建立了“西瓜育种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”,推动西瓜育种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。他通过这一平台,汇聚了国内外的农业专家和学者,共同探讨西瓜育种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,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
以身作则,以勤勉科研实践,传承科研精神
李国申老师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专业成就,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。他总是以身作则,无论是在科研工作中,还是在扶贫一线,他都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。初次见李老师是在高考毕业后的暑假,在我们在对暑期实践内容毫无头绪的情况下,一次偶然机会听说隔壁村可以免费吃西瓜,我便组织同学一起参与活动。到了地方才发现是一位朴素的老伯在等着我们,正是李国申老师。当时正值盛夏,尽管能吃到免费的西瓜,但顶着炎炎夏日,还要辨别西瓜甜度让我们抱怨不已。可这位老伯却始终忙碌于西瓜田间,当时只觉得老农勤恳朴素,却怎么也无法将这位简朴的农民和科学家联系到一起。而到后来得知真相后,李国申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的征服了我,让我对科研工作者产生极大的敬佩,他也成为了我选择这一学科的动力之一。曾经我认为科研是高高在上的,可正是李国申老师的勤恳朴素,让我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让我明白科研就要深耕一线。科研工作者之所以能够受人尊敬,不是因为可以使用昂贵的实验设备,而是他们不忘初心,时刻为人民服务。从钱学森到李国申,无论知名与否,他们始终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,中华民族的崛起,靠的正是这些科研工作者在背后的无私付出。而他们的精神,也将代代传承。
李老师用他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和农民情怀。他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和年轻一代,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作为五老活动的一员,他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无数人,为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增添新的活力。